推广 热搜: 快速  公司  未来  企业  上海  中国    政策  教师  行业 

原创遗址内发现“高科技”,却在10年后才搞清楚用途,专家:科技革命

   日期:2024-04-15       caijiyuan   评论:0    移动:http://xagzj.cs-ej.cn/mobile/news/5750.html
核心提示:原标题:遗址内发现“高科技”,却在10年后才搞清楚用途,专家:科技革命随着我国实力的不断增强,现如今歼20、电磁炮等新科技层

原标题:遗址内发现“高科技”,却在10年后才搞清楚用途,专家:科技革命

随着我国实力的不断增强,现如今歼20、电磁炮等新科技层出不穷;且不说这些离我们较远的“高科技”,就是如今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现代科技的辅助,这里举个例子——火。回忆往事,尤其是70、80后的朋友深有感触,那时候生火多会用到“火柴”,甚至还有人童年里见过“火石取火”;如果放到历史中,“钻木取火”堪称人类发展史中的一场“革命”。那么问题来了,“钻木取火”费时费力,难道上古年间的世人,做一次饭就要来一次“钻木取火”吗?就在1959年,考古队在山西发现了一个“陶罐”,直到10年后的1969年,专家这才弄明白它是一件代替“钻木取火”的高科技。

说这话还要先回到1959年,山西芮城“东庄村遗址”传来了好消息,考古队在这里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珍贵文物;这里暂且不说其他的,在一处房屋遗址的“炉灶”下,专家发现了一件“手工制成”的夹砂红陶厚胎器。这件器物口径约4.5厘米、底径9厘米、高11.8厘米,形若筒状,小口圆唇、斜肩束腰,腹中部有2个对称圆孔,器底中心也有1个圆孔;公正的说,这件器物谈不上精美,做工也相对粗糙,由此推断,专家称这应该是一件新石器时代的“实用性”器物。

专家虽是这么说,却并不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;不过既然在“炉灶”下发现,想来与“生火做饭”有关,因此专家只是称之为“镂孔柱状器”。当然,这次考古发现还有其他收获,因此就将其暂时搁置,以待日后继续研究;也是机缘巧合,1969年的一天,曾参与本次考古的一位专家回老家探亲,亲友一番寒暄后免不了做顿“好吃的”。这里插一句,1969年的农村,大部分人家还是以“烧柴”为主,但这位专家的厨房里却已经添置了一套“煤球炉”;说起“煤球”,想来很多朋友都不陌生,这位专家看着越烧越旺的炉火禁不住陷入了沉思。

就在大家疑惑不解的时候,这位专家忽然大喊一声“我知道了!”转身骑着自行车就又回到了研究所;当然,家里人看见专家的反应自然是吓了一跳,至于后事如何这里就不提了。这位专家狂奔回研究所,激动的逢人就问当年那件“镂孔柱状器”在哪;再等找到后,这位专家的身边已经围满了人。专家当众做了一个“实验”,他将已烧旺的“红炭”放入“镂孔柱状器”内,然后在“红炭”上盖一层未被引燃的“黑炭”,之后盖上盖子。周围人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,专家却激动不已,并说这是一件新石器时代的“高科技”;以专家的推测,这件器物是上古先民的一项重要“发明”,它的存在代替了“钻木取火”。

由于专家太过激动,言辞专业性太强,这里简单“翻译”一下。专家的大概推测是:所谓的“镂孔柱状器”其实是一件上古先民代替“钻木取火”的日常用品,其原理类似于今天的“煤球炉”;用起来先将已燃烧的“红炭”放在器底,上面再覆未燃烧的“黑炭”,如果适度封闭器口(盖上盖子),由于器内氧气不足,“红炭”不会快速引燃“黑炭”,这就起到了保存“火种”的作用。再等需要取出“火种”时,只需打开盖子,用“吹火筒”之类的东西向内吹火,如此炭火就能较为快速的再次引燃;至于“镂孔柱状器”身上的两个小孔,主要是为了避免封闭器口后,器内炭火完全熄灭,而底部的小孔则是为了倾倒炭灰。

这位专家虽是这么说,看似有道理,但还要看最终的“实验结果”;一段时间后,当专家再次打开“镂孔柱状器”的盖子,众人果然看到器内炭火不旺,但并未熄灭。再等专家向里面吹气,不多时炭火果然逐渐旺了起来;此时人们才真正相信了这位专家的推测。后来也是由这位考古专家主持,并将“镂孔柱状器”正式更名为“新石器时代火种罐”,又叫“火种器”;一时间“火种器”震惊国内外考古界,甚至有人认为,这是人类发展史上,即“钻木取火”后的第二次“科技革命”,而这件“火种罐”也成了当时的国宝级文物。

但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,河南“孟津寨根遗址”、甘肃“秦安大地湾遗址”、天水“师赵遗址”、内蒙古岱海地区等先后出土了形态各异的“火种器”;尤其是内蒙古,仅凉城“王墓山下遗址”就先后发现了19件“火种罐”,遗址内几乎是“一房一器”。由此专家推测,以今天的考古发现来看,“火种罐”的出现时间大概是在4000——6000年前;但以目前发现的数量来看,至少说明了6000年前的“火种器”已经是一种普及“科技”,至于它出现的确切时间,或许比6000年还要早。

当然,“火种器”数量的增多,这种新石器时代的“高科技”也不再是国宝级文物;但不管怎么说,“火种罐”的出现证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超前智慧。

责任编辑:

本文地址:http://xiujd.cs-ej.cn/news/5750.html    成事e家 http://xiujd.cs-ej.cn/ , 查看更多
 
 
更多>同类行业资讯
0相关评论

新闻列表
企业新闻
推荐企业新闻
推荐图文
推荐行业资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鄂ICP备2020018471号